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风土
2019年05月13日

桥墩双溪流历史初探

雷必贵

 

民间传说:桥墩平原在历史上曾经是双溪围绕。果真是这样吗?根据相关史料和实地调查,本文作初浅探讨。

桥墩古代曾经是舟楫通行的水域,至宋代仍可自钱仓乘船直达桥墩。

桥墩古称松山,西晋时松山人周凯,因治理“三江”水害有功,永康年间(300—301)抗洪献身后,“邑长思其功,号其里曰平水里”,村前溪流即为平水溪。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水利·平阳县·诸乡水道)记载:“平水(溪)至黄浦而达于江。”乾隆《温州府志》(卷四·山川·平阳)也记载:“平水溪在县西南归仁乡三十六都,合涧谷诸溪,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与闽界之分水岭水,东北流合于钱仓江”,可见平水溪就是现在的横阳支江。

何以证实平水溪在宋代时仍可通行舟楫、直达桥墩呢?

1、桥墩平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聚落状况,说明古时曾经是汪洋水域。

桥墩平原是冲积平原,平原中间的寨仔顶山自然成了“中流砥柱”,其上游形成的沙滩演变成如今的集镇,集镇上游的大玉沙青潭在上世纪中叶仍有数丈之深,下游的后隆溪滩尽是野地荒滩,两岸外的淤积地自明清时才陆续开发,或为人居村落,或为耕地良田。

平水溪畔的松山小玉沙(今仙堂村),是桥墩最早的迁徙聚落地,今为桥墩水库大坝所在地。始建于唐代的泗洲禅院原址,就在大坝一侧的西山。最早入迁松山的黄氏于宋代(960—1279)迁入,多数姓氏迁入时间都在明末清初。桥墩集市最初形成于明代,“松山八角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

民间传说小玉沙对面的新村潭边,掩埋在砂砾下的岩壁刻有“玉沙潮落客停舟”的诗句。桥墩水库扩建加固工程开挖水平面至溪床岩基最大深度为47.03米,平均深度38.38米。当今南岸一带的官溪、南岙、柳庄、黄坛口等村,挖到水平面以下1至2米时便都是涂泥(俗称江泥)。所有这些情况,都印证桥墩古时曾是潮起潮落、舟楫通行的水域。

2、清代的地方史志和名人诗文,仍有平水“达萧家渡,可通舟楫”的记述。

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二·地輿·分水山)记载:分水山“在县西南百里,连松山,泉出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自福宁来者,由此水以达钱仓,名平水。”

清代林鶚(1793—1874,泰顺人)、林用霖编纂的《分疆录》中(卷一·舆地上·山川),对《分水山》作如下记述:“山左为平阳,右为福鼎,前为松山,后为八都諸村,山腰凹处为关,……山下村名平水,达萧家渡,可通舟楫。”

清代黄式苏(1874-1947),乐清人,曾任福建泰宁、宁德等县知事。他的诗《自平阳鳌江至桐山道中作》云:“潮痕处处啮沙堤,烟树江南一望迷。夜雨孤舟村外路,疏疏灯影认灵溪。”记述了他往福鼎时乘船途经灵溪的情景。

3、宋代平阳仅设“前仓”、“泗洲”两驿,南宋诗人陈与义、陆游等舟楫来往的经历是最直接的证据。

据陈彤、光明人家等研究,宋代之前,平阳无设驿记载。入宋以后,平阳始设前仓、泗洲二驿。南宋诗人陈与义(1090—1138),在宋高宗即位后由广东、福建转至临安任吏部侍郎,绍兴元年(1131)由闽入浙北上,路经钱仓,留下《泛舟入前仓》诗:“曾鼓盐田棹,前仓不足言。尽行江左路,初过浙东村。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百年都几日,聊复信乾坤。”诗中记述的就是过浙东村(当指松山村)走水路乘船到钱仓的情景。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初仕宁德主簿,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一、二月间受命前往就任,由浙入闽,走的也是这条路,沿途写了《戏题江心寺僧房壁》《泛瑞安江风涛贴然》《平阳驿舍梅花》三首诗,其中《平阳驿舍梅花》是在平阳前(钱)仓驿舍写的。其诗云:“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落半沾泥。远来不负东君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宋代诗人林仰,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侯官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知海盐县。其《松山》诗曰:“梯尽瓯闽万叠山,山中喜见浙中天。好抛灵运崎岖屐,直上林宗散诞船。旷野夜收山柘雨,平湖晓浸芰荷烟。宦游惯作东吴客,相望何人立水边。”诗中的“散船”、“平湖”、“水边”诸多语词也可印证当年桥墩临江的景致。

明代温州学者姜准编著的《岐海琐谈·温州路驿》载:“(宋)温州(路驿)在城曰待贤驿、来远驿;宜春门外、华盖山下曰容成驿。……瑞安县曰来安驿。平阳曰前仓驿、松山驿,皆自浙入闽之道也。”《温州邮电志》也记载:“宋代,温州的驿馆有城内的待贤驿,……南路则经瑞安的来安驿、平阳的前仓(今钱仓)驿和松山驿直达福建。”

宋梁克家纂《三山志》(卷五地理类·驿铺)载:“(福)州,南出莆田,北抵永嘉,西达延平……。”此中的“北抵永嘉”一路,是从闽县至连江的温泉驿、陀岭驿,罗源的四明驿,宁德的飞泉驿,霞浦的盐田驿、温麻驿再经倒流溪驿,到福鼎的白林驿、桐山驿,最后过分水关到温州平阳北上。《三山志》曰“白林驿,县(指长溪县)东北百里,去桐山五十里,今废。只憩天王院。”“桐山驿,去泗洲驿二十五里,今废。只憩栖林院。……过分水岭。”

以上两地史志所载宋代闽浙边界的驿站情况完全一致,且平阳只有前仓驿、泗洲驿。泗洲驿即松山驿,设在松山小玉沙唐代所建泗洲禅院内,当时对路远驿少的驿道常在寺院辟舍以补驿之不足。再者,就两驿的距离而言,也符合宋代两驿间路程一般为五、六十里的规定。宋代时平阳山区人烟极为稀少,钱仓驿至泗洲驿不可能有陆路驿道,水上交通是当时的唯一选择。

桥墩双溪状态大约始于元明、止于清初,官溪后隆大堤使桥墩平原溪流合二为一。

桥墩双溪之说不仅口头流传,也见于本地诗文与史料。莒溪清代诗人刘眉锡(1749—1823),他的《平水桥》诗中有“双溪风缦缦,两岸柳阴阴”的文句,并有“旧有双溪今合为一”的原注。可见桥墩确有过双溪历史,但写诗时双溪状态已消失。

双溪历史的另一证据是建有“双溪庵”,地址在桥头山(又称蛇山)山脚往教堂道路的左侧(新村方向),已毁。在首修于清乾隆二十年的《丁氏回族宗谱》(序·公产)中,所载(横街)店基四至中有“左至双溪庵”的记述。该谱还记载:“喜赠双溪庵田额”“田二十亩,坐本都陈罗洋;田九亩半,坐本都关帝庙脚”,“园一亩,坐三十六都金山头”“店基十九间,坐三十六都横街”等,足以证明桥墩曾建有双溪庵,且规模不小。

1、双溪是怎样形成的?平水溪在桥墩上游有两条支流,北边一条源于九峰山,长达30余公里,今称莒溪;南边一条源于分水山,长约9公里,今称桂兰溪。自西晋永康间周凯故里被名平水里、平水溪,至明代(1368—1644)松山初有集市,时间相距千余年。由于寨仔顶山在平水溪当中的阻拦,使上游冲积地连接到仙堂山,下游淤积至后隆、马渡,自然就将平水溪一分为二,演变成“双溪”。

明洪武年间(1368—1402)迁入松山的曾氏,其祠堂在集镇中的小松山旁(面向鹅峰山),传说其“风水”是“七星落地,半月沉江”,描绘的是小松山前面(集镇西与西北向)有七个被水环绕的土(石)墩,西向水面可见月亮下山的倒影。这说明寨仔顶山西侧的冲积地当时还是片片荒滩显露在水域之中,平水溪水域已逐渐被冲积形成的滩涂所分割,这应是向“双溪”状态演变的实证。

松山集市形成后,北边的莒溪,成为明清时三十六都与三十七都的分界,并建了“松山八角桥”。百年前还称之“港仔头”的来水,流经集镇中间的“天灯”水闸头,在寨子顶山崖下向东南注入南边的桂兰溪。桂兰溪当是经九峰石鼻头下泄,顺南山山脚经乌岩、岙底山边和柳庄山前至黄坛口与黄坦溪汇合,在马渡埔尾一带并入主河道。因为九峰山脚至南山山脚一带有诸多烂泥田,竹竿插下去也难探到底;下游的官溪、南岙山边以及柳庄山山前一带地势更低,这无疑是沿山脚而行的古河道遗迹。

后隆村百姓至今还传说“船穴”风水,称后隆马渡是一条“船”,上游连接到九峰山的堤塘是“船缆”。后隆村也有“七星墩”之说,分别指永国寺前的“和尚墩”“旗杆墓墩”(墓前立有旗杆,今存墓及旗杆座),及大沟口墩、中头墩、后门陇墩、垟心墩、山兜墩等,并且都分布在后隆马渡两村朝柳庄山一侧,这也印证桥墩平原双溪的演变过程。

2、两溪的汇合点在哪儿?据乾隆《温州府志》(卷四·山川·平阳)记载:“桃湖,在县西七十里,当江,下入南港,上接松山平水”,可见两溪汇合点是在桃湖上游附近。桃湖上游的瓦窑头与对岸的岩尾至柳垟地段,是两岸山体最窄处,也是桥墩平原与观美水头平原的接合部,其形状就像葫芦的细腰。从自然地理看,该地段成为两溪汇合点符合逻辑;同时,两溪在此汇合才使桥墩平原呈现“双溪”状态。由于黄坦溪的汇入点就在柳垟对面的浦尾,这地段其实也是莒溪、桂兰溪和黄坦溪的三溪汇合点。

在这段柳垟到岩尾的大溪水底,过去曾有什么发现呢?这地段溪底是石英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群众在柳垟石鼻头河床挖沙,深度达到八九米,终遭政府禁止。浦尾的颜姓老人(84岁)和柳垟的陈姓老人回忆,年轻时在浦尾潭游泳、潜水,水底有石坝、大树桩,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埔尾石桥,曾采挖溪底大石条筑两岸的桥墩。后隆村民国间中头水碓的“轮杠”(水轮机大轴),是用马渡潭水底挖上来的古樟树做成的。前几年,桥墩又有人在瓦窑头大溪底下挖出直径2米的古樟树。水头百姓世代流传一种说法:水头古港(汤家渡)埠头,在宋代时是二埠,其下埠在今下埠村(因埠而得名),头埠在柳垟石鼻头。

3、双溪状态因何消失、何时消失?双溪消失的原因是桂兰溪筑了堤塘,使溪流自校场垟开始,经官埭头沿着后隆溪滩向北急转弯,至后隆中头处汇入大溪,此处在大桥目视范围内,相距仅三四百米。这条堤塘使桂兰溪南边与东边的上千亩地免遭洪水之害,并且沿用至今。

桂兰溪堤塘,民间又称“官埭头堤塘”。从“官埭头”称呼可以看出堤塘是官府所倡修。始建时间,当在清初。据隆庆《平阳县志》(清康熙增补本)记载,清康熙九年(1670)建“桥墩门新寨”,系隘要险汛,左营千总一员,兵丁一百名防守。”寨址在寨仔顶山,山脚处的“校场垟”位于桂兰溪畔,是桥墩门新寨的练兵场,官府有建塘护场的必要;同时,“校场垟”东首的“官埭头桥”西通桥墩集镇,南接乌岩岭可到五岱、分水关,东过后隆岭往华阳、矾山,也可往北到观美、灵溪,是桥墩旧时交通要道。

再从周边村落居民入迁情况看,除后隆丁姓与雷姓、桥墩林姓、官溪许姓、黄坛口陈姓外,其余各姓都是清代迁入。桂兰溪南侧滩地的垦植开发应是清初方始,官埭头堤塘当是清康熙间(1662—1722)所筑,最大可能是清康熙九年(1670)建“桥墩门新寨”后,由驻寨官兵倡修。

需要说明的是旧时所建官溪后隆堤塘,质量不高,只修到后隆桥头下游几十米处。再往下游的后隆中头、官塘尾至马渡、浦尾都是利用高坡水竹林挡水,任溪岸自然崩塌,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大力筑塘砌石,近年又构建溪岸公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