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溪
林用
莒溪镇距苍南县城西北29公里,辖1个居民区、15个行政村(少数民族村5个),106个自然村。莒溪自古以来就是连接现平阳、泰顺、文成三地必经之道,至今还有一些古道残存,见证着岁月的更替。莒溪地名来源没有确切的说法,现罗列以下几种说法以供参考。
1.与莒国有关。查现代汉语字典,“莒”的用法较少,一般仅作地名用,即为莒县,在今山东。“莒”字还有一个释项是周朝国名,即莒国(莒地),商时为姑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关于“莒”字还有一个比较生僻的成语,相传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后历经万险终得回国理政,鲍叔提醒其“勿忘在莒”(比喻不忘本)。就莒地来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已经对华夏民族的各个地方、各个阶层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莒溪地名的由来,很难说与此毫无关系。
2.与芋艿有关。从“莒”结构分析,草头顶,应该与某种草本植物相关,查证得知,“莒”释项,芋头,一种芋属植物,是古代对“芋”的别称。或许,莒溪地名的由来应该与某种芋类植物相关,莒溪盛产芋艿,历史以来莒溪芋艿闻名遐迩,至今溪边芋类植物成片连畦地种植,地名叫“莒”溪那就不是想当然的事了。
3.与溪榉有关。横贯莒溪镇地域的干流莒溪为横阳支江上游,总长约31.5千米。关于莒溪地名的由来,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它的名字起源于大溪里一种叫溪榉的树木。溪榉又叫枫杨,落叶乔木,高达30米,最大胸径达1米多。溪榉树冠宽广,枝叶茂密,生长迅速,且生命力顽强,树籽成熟后落在地上便能发苗成长,被大水冲到哪就在哪落地生根。在很久很久以前溪边石滩上长有许多高大的溪榉,先民来此开荒定居时这里还没有名字,先民见大溪上有许多榉树,而“榉”和“莒”又是谐音字,便起名为莒溪。如今溪里这种溪榉已不复当年盛景,但还是可随处瞥见。本人认为此种说法只能存疑。其一,综合考察地点取名的几种方法,直接用境内的某种植物作为地名,是比较少见的,不符合常规,溪榉直接就成了榉溪,总觉得思维有点跳跃太快。其二,“榉”和“莒”谐音,这是以现代语音体系来思考问题,要知道,莒溪之地名由来以久,至少应该在明清之前,那时“榉”和“莒”的发音未必会是一样的。就拿本地的闽南语音来说,“莒”应该发成“贵”或是“桂”相近似,而不应是“举”音。“榉”的发音倒近似“居(geu)”或“车(車geu)”,两个字完全谐音不起来。
4与当地移民有关。我更倾向于莒溪地名的由来应与福建连城县的莒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璧洲村是连城莒溪一个最大的村庄,现有人口3000多人,居民有林、吴、黄、罗等姓氏,90%人家姓林,林姓开基祖十五郎公祖籍莆田北螺村,于南宋末年迁到璧洲开基发业。而苍南莒溪田寮村也基本是以林姓为主,祖先也自福建莆田一带迁入,谱系属西河郡望。据《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清·林则徐录)所言,林氏渌公曾任晋安(今福建大部分地区)郡守,其后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前埭、南北螺村一带,“盖西河林氏,今而籍居闽中、莆田等处,皆禄公之苗裔也”。或许,顺着这条线索去摸排,这二者之间肯定会有着某种联系。但目前还是缺少更确凿资料的佐证。
5.与当地矿产有关。莒溪地名由来是否与莒溪本地矿藏资源有关,本人觉得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历代《平阳县志》中都有莒溪有过开采银矿和铁矿的相关记载。第一条是明侯一元撰隆庆《平阳县志》:“邑有银矿三:……天井洋(今莒溪天井银洞坑)……永乐中采,今皆封禁。”第二条是刘绍宽等纂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食货志三·商税》:“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永乐)七年开采……”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考平阳铁矿所在多有,堆莒溪之矿纵横方积约五十里(横五里、纵十里)。开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岁产约五万斤,约值银两千圆。”今天井(古属崇政乡)银洞坑、龙潭干坑炉、炉底坑等一带采银、冶铁、淘洗铁沙等遗址尚存。还有清诗人刘眉锡的《莒溪》诗中“淘沙山露骨,铸铁树无林”句,可见当时莒溪铸铁盛况。几处记载都可足以证明莒溪曾经有着丰富的矿脉资源。笔者还能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溪对岸的南山曾办有锻炉场,高耸的烟囱与火热的劳动景象也是地方的一大骄傲。本地的闽南语音将“莒”字发成“贵”相近似,莒溪之贵到底贵在哪里,或许就贵在银矿与铁矿,并曾经进行过大规模地开采冶炼。可惜的是,“贵溪”虽曾有贵脉,却未能带动本乡村的整体富裕。
写到这里,莒溪地名的由来依旧是个谜团。偏居一隅、安逸宁静的乡村小镇起了个生僻的名字,这是笔者自少年以来至今一直很费解的事,也一直在苦苦追寻问题的真正答案所在,以上的几种设想,尚待方家明之。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