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及其作者林升
林勇
图:林护七世孙——林升
南宋临安皇城图
关于诗作:志士忧愤著名篇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七绝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临安”是当时南宋王朝的都城(即今杭州市)。这首诗选自《全宋诗》卷二六七六,对醉生梦死者作了嘲讽。这首诗由于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全国历代宋诗选本中,此诗必选不误。
用对辽、西夏、金的屈辱退让换取苟安,是赵宋王朝自开国起即已推行的基本国策。其结果是,中原被占,两朝皇帝做了俘虏。然而,此一教训并未使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略为清醒;他们不思恢复,继续谋求“王业之偏安”。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东南一隅。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一些爱国志士对此义愤填膺,纷纷指责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形象——华丽的楼台和靡曼的歌舞,从空间的无限量与时间的无休止,写尽了杭州的豪华和所谓升平气象。然而正言若反,这层层的楼台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殷纣王的鹿台、楚王的章华台、吴王的馆娃宫与隋炀帝的江都宫;这无休止的歌舞,即弃远而言近,犹令人想起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和唐明皇的《霓裳羽衣曲》。“暖风熏得游人醉”,“熏”字极为传神。江淹《别赋》云:“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那些西湖上的“游人”,大约正是因此而陶醉。一个“熏”字,把这些人的醉梦之态写足。
关于作者:林升并非林升卿
作者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宋诗纪事》。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此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淳熙之间,善诗文。他既是平阳人,到底是今日的平阳哪里人?笔者因受托编写平阳·苍南姓氏通览文化志稿,对这首名诗的作者给予关注,并作了认真的调查。我们查阅了今日平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即1791编修):“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始迁祖林时鸣四世孙,南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而其子林雄,“授承议大夫,墓古溪院后,娶钱仓时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张氏,合葬小亭(今灵溪浦亭)”;孙林方大,字正荣,宋景定三年(1262年)武进士。再以林升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时鸣,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芸八弟蔚四,弟兄共三人,均系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迁至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繁枝林坳)的始迁祖林护的儿子。林护是横阳林氏(包括今日平阳、苍南和泰顺林姓)的始迁祖,唐末大顺元年(890)年,由闽迁浙之横阳荪湖,官居衙推。据称族祖系“开闽第一进士”林嵩,唐元符进士,金州刺史,礼部尚书。现荪湖林护派下(含林坳)平、苍、泰三县直系嫡传约十万之众。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系林护的七世孙,原平阳县荪湖里(今属苍南)人。四世祖林时鸣迁居奄江,为厦林始祖。厦林今称“下林”,在苍南灵溪镇境内。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到有学者在温州、平阳等地方报纸和《文学遗产》上刊文认为林升系平阳人,但总是以宋叶适《水心文集》卷十二的一篇短文《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扯到一起,武断地认为“林升卿”即林升。并说“叶称其为‘卿’,可见是叶的长辈或年长的朋友”云云。
那么,“林升卿”是谁呢?据清·乾隆辛亥年当地林谱载,林升卿系晚林升三代的另外一个人,但也是林升房族里的同祖晚辈。升卿父四兄弟,分别为席珍(进士)、渊、彬、彰。升卿系彬子,兄淳卿。升卿伯父席珍,字君聘,“宋绍熙进士,绍圣甲戌祖授奉训大夫,吏部员外郎,宣符二年,寻升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重和戊戌荣归……”与升卿同辈的堂兄弟有亮卿、清卿、允卿、春卿、淳卿共六位“卿”。
而叶适《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全文为:林君好学有文,贫不能葬其父,属余为之言。余谢以母丧犹在殡,方图葬未克,不忍言也。林君乃言:“吾先人葬大父时,乡先生林英伯为谋于江南故人叔材,亦得治墓葬,不以为嫌。今其无可辞。”余闻而伤之。士贫累世,命也!若死不能得葬,乞于人而后葬,此贫之至,不可讳之极也;亦可以继世为之乎?何子遇之深也。虽然不可以讳此名而使其亲不得葬也,其往告之,当有见哀者。
据查,现存的《叶适集》中既未称前辈为“卿”又无习惯称晚辈为“卿”,那么何以会称林升为“林升卿”呢?这,显然是武断的“后学”给这位博学的老前辈“校正”时套上去的。如果水心先生地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关于山楼:今在何处费搜寻
林升诗中所写的“山外青山”和“楼外楼”今在何处?
这“山外青山”也绝非一般诗中的描写风景,而是有所指的,山外的青山实是吴山。
吴山之名可谓源远流长,最初称晾网山,是渔民打鱼后在此晾网的地方。春秋时期,吴越争斗,此山成了两国的界线。
在吴国一侧,吴国王夫差不纳宰相伍子胥的劝谏,赐其自刎,马革裹,漂流江上。吴人怜其忠,在山上立庙祀之,从此有了正式的名称——胥山。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称,胥山后讹音为青山,此名一直沿用到唐宋。
林升作《题临安邸》这首诗时,青山正处于南宋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的中心地区。青山之南凤凰山,大内皇宫所在。青山之北,粮道山下为秘书省,是个文化机构,珍藏北宋转移的名画碑刻等。还有国史馆、秦桧相府和丞相与百官议事的紫薇堂等。山上有太史局,司仪台,用于观察星象,推算历法。从紫阳山到十二生肖石,设有五个御史台,百姓称为五台山。御史台是搜集官吏好坏、地方利弊情况分析机构,供御史向皇帝进谏用。在山腰粮道山的东面,有管米山没有粮料院,有七个大仓库,专门搜集和颁发粮食和马的饲料。
民谚云“做了皇帝想登仙”。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曾有求仙长生的愿望。道教是讲究练形、长生之术的。南宋在山上修建了不少的道观,出了一些炼丹师、活神仙。高宗喜欢游山玩水,从凤凰山经青山到秘书省,这些道观就成了访求的热点。所以林升在《题临安邸》诗的开头第一句“山外青山”切中当时的要害之处。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唯有青山一支伸入城内。在诸山之外,用词贴切。
淳熙末年(1189年),高宗驾崩,孝宗传位太子,神主进入太庙,祀九世十二室。为解除山外青山流传的影响,改称吴山。这样青山真实的含义已鲜有人所知。但《题临安邸》作为绝妙的讽刺诗,依然吟诵流传至今。
孤山边的楼外楼创办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最早的店主是洪瑞堂,首批推出的菜肴名称不少是与南宋故都相联系的,如宋嫂鱼羹、醋熘鱼等,酒店又与俞楼相近,所以就利用当时流行的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的诗句作了店名。距今虽有156年的历史,但与宋代的800多年来看,显然不是林升所指的楼外楼。
那么宋代的楼外楼在何处呢?所幸尚有史可查,据《武林坊巷志》第四册所载:丰乐桥,此桥北为仁和南为钱塘两界,此桥在杭州正中官巷口稍东,南宋时有丰乐楼。朝士每多饮于此,金鱼紫貂解悬,栏椭皆璀璨照耀,行者聚观……高宗幸建康于此登舟……皇城司指挥设在丰乐桥……酒楼以丰乐桥名最著,惟斯楼之壮观更绝远乎尘粉。时也朝野粗安,兵戈甫静,君王书酒税之牌,臣子有酒泉之请……
丰乐楼在桥上面,处于仁和县外,也在钱塘县外,属皇城司指挥管辖,是个钱塘不收,仁和不管的地方,林升泛指的“楼外楼”即在此处。丰乐楼不仅是诗中所称的楼外楼,又是高宗乘舟去苏州到南京休息乘船的地方。今日河丰乐桥下还是南宋的御码头。
当今的楼外楼选址在孤山湖边,在这里观望湖光山色确是最佳处。苏东坡在竹阁临湖旁写《江城子》诗即在此处。从酒楼向潮上望去,映入眼前的是一幅睡美人图。九曜山、玉皇山像年轻姑娘的一对高耸的乳房,凤凰山绵延的身躯至万松岭是她的腹股,伸入市区的吴山是她的腿足。喝着酒观赏躺卧在像镜子样的湖面上的睡美人,无论是四季的转换,晴、雨、月、雪。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