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木作遗风留到今
砷丁步头谢广昌大厝的财富传奇
朱建德 小吴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前段时间,我县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者就苍南的“宋韵”文化进行提炼和探讨,一座被誉为“浙南闽东古民居之代表作”的矴步头谢广昌大厝,因建筑风格有宋代特色,尤其是宋代民间木作遗风保存到今,引起关注。
谢广昌大厝坐落于桥墩镇矴步头村,建于清代,大厝坐西朝东、依山傍溪,由台门、前屋、厢房、正屋等组成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为苍南县域保存最为完整、单体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2011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大厝的谢氏家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曾传承有许多家风故事和起厝传说。
家风故事
清雍正七年(1729年),矴步谢氏先祖元和、元玖、元兴三兄弟自福建永定虎岗辗转迁徙至此肇基,自此人丁兴旺。衍至六世,谢元兴后裔谢传职、谢传玉等五兄弟,从小家贫,后来经销茶叶等生意发家。据矴步头谢氏裔孙谢茂开、谢茂箴介绍,五兄弟中老二谢传玉经商,是广昌号的掌柜,老大谢传职和其他兄弟均务农。谢传玉,名暖官,读过几年私塾,小小年纪进入茶行当徒工,他凭着聪颖和勤奋,数年后成为年轻的茶师。他见矴步头周边山高云雾重,所产茶叶均为上品,于是以“广昌”为名创立商号,在矴步头周边村落大批收购茶叶,然后贩至苏州、宁波、温州等地销售。
清道光某年四月,谢传玉运茶到苏州贩售。因春季雨水连绵,茶量颇巨,便走水路去苏州。一天傍晚,船行江上,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瞬时大雨倾盆。运茶船正在江心行进而无法进港避风,部分茶叶被水浸湿。谢传玉焦急万分,只盼天气放晴抓紧将浸湿的茶叶翻晒,以免发霉。但是春雨绵绵,没有停歇。数日后,船到苏州港,谢传玉赶紧验货,发现浸湿的茶叶已经全部发霉。为了保本,伙计们建议将霉茶清洗后再翻晒,然后低价售出,谢传玉心想这固然能挽回一些损失,但是霉变的茶叶可能会对客户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大大降低广昌号茶叶品质,从而影响到广昌号的声誉。因此,谢传玉痛下决心,将这些霉变茶叶全部倾倒进江水之中。
广昌号苏州港倾茶事件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苏州商圈,于是,广昌茶成了品质的象征,一时间在苏州广受欢迎,甚至很多外商也慕名前来选购。
某年阳春,谢传玉往苏州贩茶途经杭州桃花岭,谢传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见岭边一桃树下有一泓泉水,清冽无比,便下了马车上前饮水。启程之际,忽见泉边有一大皮囊,便打开一看,竟然全是亮闪闪的银子。正当他暗自欣喜之时,内心响起其父自小叮嘱他的话,于是他转念一想,这钱我不能要。他决定留在原地,等待失主。天色渐晚,他才看到一个人面色惨白、锒锒跄跄的朝这边奔来,后面还跟着两个人。谢传玉看得出他们就是失主,于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掉了什么东西吗?”先前那人急切地说:“是的,我掉了钱袋!”在确认是失主之后,谢传玉拿出皮囊递给失主说“我等你们很久了!”失主浑身颤抖,激动地对谢传玉说:“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呢!”
原来失主是苏州一大商行的掌柜,当日出去为商行收账,一路顺利,只是路过桃花岭时因为口渴饮水而停留,回到商行时才发现将皮囊落在了此处。广昌号谢传玉拾金不昧的事得到苏州这家大商行老板的钦佩,经他们商行介绍,广昌号的生意越做越大。
谢传玉利用广昌号的声誉,除了北上苏杭甬贩茶贩烟,还南下福厦泉做起竹木兼羊畜生意。从此,广昌号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便在浙闽两省三县(福鼎、平阳、泰顺)买田置地,特别是灵溪韩桥头多达几百亩的良田都是广昌谢氏所有。谢广昌发家致富后,乐施好善,广种福田,修桥造路,造福桑梓,全资建造莒水大溪矴步、清水溪矴步和四方路亭。清同治五年(1866年),温州府儒学正堂方夫子赐给谢家的楷书“英杰联芳”匾额,挂在三进大厅。
起厝传说
清道光七年(1827年),传职、传玉5兄弟在慈母李氏主事下,用经商赚来的钱,选址矴步头三溪交汇处,依山傍水建了一座大屋,房屋因商号而名,被称为广昌大厝。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增多,咸丰六年(1856年),他们五兄弟又在广昌大屋南向新建了一座大屋,称之为下广昌,而上座大屋被称为顶广昌。两座建筑当地人合称为广昌内,占地30亩,建筑总面积3873平方米,有各式房间近百间。
关于建筑广昌大厝,据矴步头谢氏族人介绍,有以下三个说法:
1.找木。广昌大厝建筑考究,每间房屋,间间隔隔,上有衬板(天花板),中有楼板,下有地板,人称广昌三板;前后厅堂、厢廊、通道的所有柱子和头、二落的门峰,全部选用椎木。椎木系优质杂木,胜过正杉木,谢家曾找遍泰顺的山山水水;另外,广昌古宅所盖的网瓦片,由谢家兄弟几人自行拱窑特制,比通常瓦片厚和大,历经百年沧桑,都安然无恙,多少次强台风,没有被刮走一张瓦片。
2.捡石。建筑广昌大厝时,谢家聘请金华筑石墙名匠来矴步头,就地取材选用溪石砌造。庭院地面用鹅卵石铺拱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十分精美。大厝四周筑有围墙,全长368米,墙高5米,底宽2米,顶宽0.75米,共用石头2385立方。当时建广昌大厝时,第一个难题是石材。要扛大量大石头来砌墙、铺地,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于是谢家用高出别人的工钱,发动村里青壮年到溪里抬大石砌墙,老人和妇女到溪里捡鹅卵石铺拱图案。据说当时溪里的石头扛没了、捡没了,村人只好等待上游发大水。大水来了,大小石子从上游冲下来,水退了,村人又捡又抬。经过好几轮大水,才把围墙造好,庭院地面花纹图案铺好。
3.舂粿。顶广昌规模宏大,单柱子就有286支,大梁33支,建房时谢家特选了黄道吉日,立柱上梁。但要在短时间内柱脚全部落地,并要在同一个时辰上梁,不知要多少人来相帮,这对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山村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可是谢家主事之人却胸有成竹,早在上梁之日前就开始舂粿粉,并传出话去,凡是有人来相帮的就能无偿分到软粿,满足需求。这个消息一传开,上梁之日,全村青壮年都赶来相帮,甚至连离村五里外的太监府、下洋、富洋坑等村民也赶来相帮,看热闹的人更多了,软粿分发了几大皇桶。
宋韵遗风
下广昌系四合院建筑群,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共有各式房间25间,设有前后厅堂、厢厅。整座建筑参考了苏州民居缘水而筑、置园植绿、粉墙黛瓦的清雅风格。可惜于1957年除夕毁于一老妪爨火,经村人奋勇扑灭,幸未殃及顶广昌。
现存谢广昌大厝(顶广昌)与下广昌对角毗连,仅隔一堵围墙,建筑面积3293平方米,有各式房间70多间,前庭院落竖有旗杆一对。前后庭院、天井,设踏跺与建筑相通。建筑第一进门屋共五开间,为单层式,进深五架三柱,前后置单挑檐檩,明间为通道,南北两侧建尽间。中间门厅,两边堂屋。屋顶为硬山式,中间天井长方形。二进为前屋,是整座四合院的中心,面阔七开间,悬山顶,通面阔41.9米,通进深8.3米,四面建筑均为二层,设有回廊式通道,环环相通,还有造型美观的美人靠。正厅是谢氏家族祭祖、议事的主场所。正厅面阔七开间,二层悬山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建筑。厅堂檐柱、斗拱、屏窗等均雕刻牡丹、梅兰、如意、蝙蝠、历史人物等图案,系出自知名工匠手笔;通道墙壁上绘有字画,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整座建筑厅堂高大、宽敞、开放,具福建民居特色。
据民居研究资深专家、温州文史馆荣誉馆员丁俊清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温州古民居颇具宋韵遗风,在建筑艺术方面,保留许多宋式风格,木构架很少进行艺术加工,少雕刻、基本不施油漆,大量使用蛮石墙裙、木板墙、织编抹灰墙,轻盈透薄的双曲大屋顶,众多的大挑檐,不等坡、不对称的穿斗架,以及东南西北四个立面众多的檐,就像是一棵阔叶树,高低错落,枝叶扶疏。
立面丰富、多檐、重结构、木作石作技法古老……谢广昌大厝众多建筑因素印证了宋韵遗风的说法。首先是自然地理条件,多山涧峡谷的耕地形态,跟山走、跟水走的横向发展形制;其次是气候因素,当地雨水多、湿度大、多台风,民居设计自然要求防雨、防风、防潮,为防止阳光直射和台风雨进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檐;再者是交通闭塞造成,使当地一些古老风俗和宋风木作技术得以保存并延伸。
“宋风民居记印着宋代文化和生活气息。”广昌大厝虽是清代建造,但多保存或延伸了南宋时期形成的形制和风格,主要表现在明间厅堂挑斡、大内额等传统做法保留了宋风,我县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