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6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风土
2023年06月05日

再证“林坳,一名元店”

谢祖杯

林景熙(1242—1310),南宋时期爱国诗人,亲仁乡廿六都“林坳”地方人。

林景熙的出生地“林坳”,乾隆版(1760)《平阳县志》载:“亲仁乡,二十六都有浦边、下湾、繁枝、林坳、楼石五村。”但是,到了民国14年(1925)再编写《平阳县志》时,明确记载“今浦边属十六都,下湾属二十五都,繁枝、楼石并属南港镇,惟林坳无考。”

近年,随“林景熙”热的升温,因“林坳”的无考,引而对林景熙出生地“林坳”的争论。争论是正常的,史实是残酷的。

民国29年(1940),旧时的“都”,已经“去都”成乡镇的建置,原亲仁乡廿六都属地,尽归于繁枝乡所辖,其辖村庄有繁枝、流石、下应、东垟、下村、北山、南山、白坟、丁岙、元店、三岙、魁桥等村,确实没有“林坳”村出现。

真切地说,“林坳无考”,并不是“林坳”不存在,而是说“林坳”曾经作为村名出现过,而现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她的存在方位,也就是说考证无从入手而被“无考”。

从乾隆版和民国版的《平阳县志》建置沿革中,可以明确“林坳”大致地理方位就在横阳支江东岸,繁枝、流石附近。世人都知道,南朝永初三年(422),永嘉太守谢灵运游“楼石山”,在其《山水记》中留下“楼石山多栀子”的句子,顺便也留下了“楼石”村名,虽然村名“楼石”后来变成了“流石”,但楼石山的地理位置亘古不变,繁枝村名和地理位置也没变化。下应、东垟、下村、北山、南山、白坟、丁岙、三岙、魁桥等村都是后来新增的。

元店村陈氏清道光壬寅年(1842)版族谱出现,谢祖杯和章金声曾在第一时间,即以《林坳,一名元店》一文,投稿《今日苍南》,2014年3月18日刊发,明确宣告:

①古地名林坳,一名元店。古“林坳村”就是现实通行之“元店村”,现归由苍南县藻溪镇繁枝社区行政管辖。

②林景熙世居二十六都亲仁乡之林坳。

《林坳,一名元店》一文刊发不久,又发现坡南村陈氏修于清咸丰己未(1859)族谱,其中《陈氏宗祠记》载:“于蓉江之源,藻溪以浒,得一胜地曰护龙坡,乃首建宗祠于其地。左林坳,右楼石,则宗祠之形势也。”

坡南村,原名西垟坡,坊间都叫南山。陈氏宗旺,居闽龙溪县天宝乡黄柑里彭家,明万历年间(1573—1620),宗旺后裔丕咸,迁居西垟坡。陈氏在西垟坡,选择护龙坡作为建造陈氏宗祠址,正面向西,前瞳开阔,“左林坳,右楼石”。

这里所指方位“左、右”,是相对于藻溪水“二八分流”之右分支“注江”而言。这“右楼石”,所指的就是村落“楼石”,也即今之流石村的地理方位在注江右首,没有异议。“左林坳”,所指村落“林坳”的地理位置在注江左首,也即今流石村的正对面。这,无疑是今之元店村,也即是“无考”之林坳。楼石和林坳,也即今之流石和元店,它们同列横阳支江的东岸,同在藻溪右分支流“注江”左、右两边,注江从“林坳,楼石”也即“元店,流石”中间穿过,融入横阳支江奔向东海。

陈氏宗祠选址护龙坡,有力地印证了“元店即林坳”!

有人说“平阳县昆阳镇白石巷”是林景熙出生地。

民国版《平阳县志》人物卷,明白无误地记载:“林景熙,旧志忠臣,字德旸。旧志旸作阳,今正,号霁山,旧志作字误。世居亲仁乡之坳中,霁山集送松存弟序,实林坳。至元中,曾还家教授,于州郭西马鞍山下辟赵奥别业以居,生徒开池种竹,放歌自遣,名所居曰‘石田’。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行于世。咸淳七年(南宋1271)由上舍释褐成进士。旧志,进阶从政郎。旋以国事遁归里,隐州治后白石巷。”

元朝于1264年立国,国号至元,这年为元世祖年号“至元元年”。南宋朝1279年亡朝,这一年恰好是元至元十六年。

1271年,是南宋咸淳七年,恰好是元至元八年。这年,林景熙“释褐”上舍生成进士,官阶从八品“从政郎”。

显然,这对林景熙而言,即是自己的事,也是南宋朝的事,难道就无关元朝的事?!

1271年,林景熙作为男人,“而立”之年正是为国为民效力的黄金年龄段,为什么林景熙竟迫不及待地“旋以国事遁归里,隐州治后白石巷”?

民国版《平阳县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江淮行省,置温州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行省”,简称“省”,行省下设路、州、县。这充分说明“1276年”,温州已经“归元”。而且,南宋景炎二年(1277),也即元至元十四年,元军入关平阳。林景熙虽然已经在1271年得中进士,成为“从政郎”,常人认为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光宗耀祖”。但,林景熙通过在1264至1271这期间内,对时政的观察、思考以后,选择“旋以国事遁归里,隐州治后白石巷”。

民国版《平阳县志》载,元贞元年(1295年)县升州。即平阳县改“州”,这里的“州治”,即原平阳县治所在。

如果从当年林景熙所处的“时与事”,以及林景熙晚年所著杂文、诗篇,设身处地回过头去看一看、去想一想,林景熙“为什么”会“旋以国事遁归故里,隐州治后白石巷”。这是不是就是林景熙的“爱国表现”?!从中也更能明白地看出,这“白石巷”所指,就是林景熙故里平阳州治所在,是林景熙“遁、隐”之地,非其出生地。

还有人说“苍南县繁枝三岙村下岙”是林景熙出生地“林坳”。民国版《平阳县志》载:林景熙,世居亲仁乡之坳中,霁山集送松存弟序,实林坳,至予十二世。

这里,县志已经清楚载明,“岙中”实“林坳”。百度“世”字,①古代三十年为一代,②父子相继为“一世”意同“一代”。林景熙公元1242年建生,世居林坳,列数学式计算:1242-30×12=882(年),则林氏居林坳时间至少前推到唐中和二年(882年)前后。同理,林坳作为村名,至迟也起自882年前后,一直到清末都在社会上通行,以至于后来“林坳、元店”一村俩名共存。

“林坳——元店”村和三岙村下岙自然村相距只有2里路。倪氏族谱载:“契,号务东(生卒失考),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由乐清虹川(桥)迁平阳之流石下岙,是为始迁祖。”“惟林坳无考”的结论还没出现。再说彼时修家谱,功利和现实都没必要为地名造假。不难看出,温州岙——下岙自然村,非古之“林坳”。

甚至,还有人说“平阳腾蛟带溪林泗源”是林景熙出生地。这里只不过“林泗源”与“林坳”共有一个“林”字而已,中国汉字也只有这一个“林”,但彼林非此林也。

总之,据笔者考证,“林坳,一名元店”,自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882年)前后,已经在社会上通用,通用时间长达千年。随时间的渐行渐远,“林坳”的使用率归“0”,最后“无考”,这其中原因也许是因为“元店”与“林坳”相比较,“元店”闽语咬字发声响亮上口,书写方便,社会上“元店”使用率高,慢慢地“林坳”淡出社会而归“0”而已。

此为“林坳,一名元店”再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