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业人员约7000人,年产值超10亿元,形成享誉全国的综合基地——
苍南番茄“红”映照共富路
温州日报记者 林思思
最近,赶在10月中旬番茄定植之前,依托苍南设施番茄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温州单个设施蔬菜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苍南县直勇阳光农场,升级完成了更优的番茄种植环境:连片改造50多亩宜机化大棚,正在探索番茄规范化、机械化、智慧化的种植新路径。
苍南县直勇阳光农场,是浙江省团队科技特派员番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基地,种植面积400多亩,去年产值约10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50多个,是当地“会种地”的代表。农场负责人朱直勇认为,这个产业若要发挥更大共富作用,得有标准、优品质、树品牌,而关键就是在种植环节下功夫。
去年3月,在省级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农场小规模试验了智能种植管理系统,利用视频可视化、物联网等多项技术,在手机等移动端上实时显示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土壤湿度等参数,通过定时、定量、定位等方式采集环境数据并上传云端计算处理,由系统控制每个大棚水肥、卷膜、给药等环节,实现番茄种植节本、提质、增效。
“今年,这些新技术、新装备将被进一步转化在田间地头,吸引更多农户深入参与‘科技兴农’。”朱直勇还有另一个身份——苍南县番茄产业协会会长,在他看来,苍南番茄产业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苍南番茄产业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农户自发种植,到政府扶持引导,再到农户积极转型,现已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越冬番茄生产、销售、运输一体化综合基地。2022年,该产业种植面积约3.5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从业人员约7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苍南正在作答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的新考题: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做大做强番茄产业?从种子种苗自主化、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服务精准化等方面入手,该县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连续三年举办全省番茄新品种大会,推出价格指数保险,新建番茄分拣中心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明年3月,越冬番茄又会红了。朱直勇期待,在农业“双强”行动的带动下,番茄产业的前景能越来越“红”,番茄农户的日子能越过越“火”。
记者手记
如果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那么产业兴旺的内生动力又源于何处?苍南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设施番茄的重点产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科技支撑较为完善,但仍面临经营主体规模较小、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消费群体定位模糊等问题。还需要以市场需求、质量要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比如通过技术应用、专家入驻、设施升级等实现品质保证,通过分析产品去向、分类产品规格、定位客户需求等实现精细分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抱团提供好货、区域品牌设计等实现品牌打造。不仅关注土地,更加关注市场,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