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风土
2024年07月19日

林坳探古

宝鸡山(狮山)

陈如亮

林景熙和陈高是老平阳县历史上最顶尖的两位诗人,老平阳分县后,苍南和平阳都在争林景熙的出生地,苍南方面认为林景熙是林坳里人,目前据藻溪镇元店村的清代《陈氏族谱》记载,现元店就是古林坳。关于林坳,萧耘春、林子周、林勇、周功清、陈世茂等众多文化人都写过专文,对此我很感兴趣,在元店友人陈仁田带领下,我也来此一探究竟。

站在元店公路上往北望,可以清晰看到苍南县人民医院的高楼,两者间距约3公里,中间多为田野,或杂小屋。两者之间偏东,就是鼎鼎大名的流石山(古称楼石)。约1600年前,东晋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览流石山,留下了“楼石多支子(栀子)”的记载。流石山下的流石江是苍南母亲河横阳支江的支流,沧海桑田,现代元店村周边的田野,在宋代时可能是江流涉及之地。

陈仁田以前从事造谱,对本地文史相当熟悉,他带我把元店附近的几个古迹都看遍了。几年前建的灵沙公路把元店村分为两部分,西边有岙内、大厝内等两个自然村,东边是外箍、东箍、宫边等三个自然村。两部分各自依山相对,相距有一定距离,中间大多为空地。东边的山现名狮山,西边为象山,村民传说狮象守村,此处是风水宝地,故出了不少状元、进士。陈仁田家就住在狮山旁,他的族兄陈礽蕊年近八十,也是造谱为生,是村中的文史权威,他带我看了狮山周边古迹,其中一处是“状元墓”。狮山顾名思义,远看像只狮子,但走进了可以看到狮子头部是一对公婆石,两块长立的岩石相依,比藻溪著名的公婆石要玲珑些,显得更有人情味。“状元墓”离公婆石约有百米,墓室在田地下,陈礽蕊介绍,文革时村民破坏坟墓,把地下的墓室挖掘了,现周边的散放的一些青石、砖都是“状元墓”建筑物,当时挖出了墓志铭,墓主是林仲宽,墓志铭现存于县博物馆,《苍南金石志》里有这块墓志内容。墓志为仲宽次子林澹撰写,内容表明:林仲宽(1127-1177),字龢仲,林坳人,任职莆田法曹,相当于现在的莆田县法院院长了;妻子章氏,承信郎亿之女。从墓志铭内容看,夫妻生活也是恩爱,葬在公婆石旁,也是天造之地。不过公婆石所在狮山,墓志中记载为宝鸡山。其实从灵沙公路方向看此山,很像一只趴着孵蛋的鸡,“公婆石”像鸡头,后面山体像鸡身。“鸡身”整个山体是一块半球状大岩石,岩石裸露,黑灰色相杂,山顶部有草木覆盖。陈礽蕊介绍,山主体的岩石看起来也很像鸡笼,被称为“鸡笼岩”,岩上有题字,村民称为“状元字”。前些年还可看清题字者为林文炳,现在已彻底风化。鸡笼岩虽然陡峭,但岩石波纹状,利于攀爬。陈仁田穿着皮鞋,像猴子般很快登攀到岩中部“状元字”位置,我也花了一些功力跟爬上去,字已完全看不到,只辨出一些黑迹。民间对“状元墓”之类古迹的称呼,一般是广义的,也就是涉及的主人不一定是状元,只要在古代有获取功名的,他们留下的遗迹都可以通称“状元某”。在《弘治温州府志·科第》中,找不到林仲宽、林文炳的记录,可能史册上有错名、遗漏或者题字用字号而不用名等原因。在《苍南林氏通览》里,有林仲宽的详细住址,是林坳洋中;而林管住林坳前宅;林崧住林坳岙里。对照现在自然村名,岙内疑似古岙里,也就是林景熙的祖籍地;前宅疑似大厝内;现狮山下也就是“状元墓”一带疑似洋中,从字面看,藻溪溪水与广阔的横阳支江水于此处相交环绕。在“状元字”下方,有一口古井,由规则的条石建造,水质清澈,也许就是林仲宽家族的水井。这口井比象山下称为“状元井”的那口古井建造的还要讲究些。

“状元井”位于岙内和大厝内之间靠近象山,典型的乡间小井,现已用大理石栏杆将井围起,还在入口处建了水泥台门,檐枋下塑有“状元井”三字。水井用粗石建造,井石外表长满青苔,水质清澈,水深约1米,水井直径约2米,井内有螺旋状阶梯以方便打水。离“状元井”数米处,有一方形池塘,面积约30平方米,水深也约一米,村民称为“洗马窟”,传说是专供状元林管洗战马。林管(1152—约1218),南宋绍熙四年(1193)中武状元,但史书资料极少。据《苍南林氏通览》记载,居住林坳的武进士有林方大、林茂、林熙朝、林雍、林宜中、林自中等6人,“洗马窟”应该不是林管专用,而是这些武进士共用了。传说林管不满朝廷主和派当政,辞官后返乡建造“状元府”,此“状元府”说是在元店邻村三岙村。

“状元府”位于“状元窟”东南方,距离约1.5公里,属三岙村温州岙自然村,也叫下岙,和元店村岙内自然村中间有山岭相隔。下岙村往南向山内方向,还有中岙、内岙等二个自然村,所以行政村合称为三岙村。下岙村民基本姓倪,先祖于明末从乐清迁来,一直传承讲瓯语温州话,被周围讲闽南话的其它村民称为温州岙。“状元府”在温州岙村中心部位,遗留完整花岗岩条石基础。基础建筑共分四进,分别是广场甬道——台阶——条石甬道——台阶——粗石甬道——台阶——杂地,从这个建筑结构看,这个不是府院,因为没有房屋内的厅堂存在,这个建筑更像是寺院结构,最后面的杂地应为寺院主殿。从基石和垂阶石的磨损情况及风格看,该建筑不像宋代建筑,更接近于明清建筑。考虑到温州岙村民说自先祖迁住此村就见遗留有此院基的说法,该寺院也许建于明代时期,再结合历史事件,此院很有可能于清代顺治迁界时被毁,此后再无重建。

店的闽南话读音是dai,而现在闽南话读元店为元殿,从字面上解释,似乎是状元殿的简称。是否可以大胆推测下,明代时,下岙归属林坳,村民建“状元殿”纪念状元林管,清顺治迁界时被毁,此后留下“元殿”地名。

在温州岙村外与岙内村交界山脚下,还有一个小宫殿,名为“雅山殿”,供奉本土神灵“林泗大帝”。供奉“林泗大帝”的宫殿一般称“忠烈王庙”“协天大帝庙”等名称,“雅山殿”的名称唯有此处有,不禁让人生奇。很凑巧的是,林景熙晚年就居住在平阳县城城西的雅山村赵奥别业,写了一首闲适安贫的诗“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闲情。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家书时到城,他的家人应该都住在平阳县城了,但他们的出生地,一生著作丰富的林景熙却无写及,使得苍南、平阳两地一直争抢不休,这应该是这位伟大诗人所意想不到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