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执教 一家之作
—读陈功甫《国民教育实施问题的商榷》一文
陈墨
陈功甫先生是我伯祖,可能因有这层关系,对于他生前著作与生平事迹,我都比较关注。从这几年来对他史料收集来看,在民国时期的老平阳(含今苍南县、平阳县、龙港市),他是唯一一位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生,亦是唯一一位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还是唯一一位国家层面的近代历史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自小学至大学各阶段均有任教过,还曾任过广州市立第二中学校长,广州市教育局督学,《学生杂志》主编等等。他把自己并不长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是教育界宿老级人物。他在史学领域著作较多,但在教育学领域几乎没有著作,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甚至有些不正常。
苍南陈彼得先生发来先生于民国29年(1940年),在平阳县《新县政》第一卷第二期“教育专刊”发表的《国民教育实施问题的商榷》一文,我若获至宝。有了此文,似乎多少可以填补了他在教育学方面没有作品的空白,也能从文中体会到他对教育方面的见解。通过细读此文,启发颇多,现略谈如下。
先生发表此文,正处国难当头,为避战乱而身居家乡。他在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把当年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毫不避讳地提出来:“没有能力或机会进学校—失学;有机会或能力进了学校,并且在学校毕业出来的,又不适于社会之用—失业;这是我国目前教育上急待解决的两个大问题。”先生认为,此两大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与如何推进实施国民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故他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为论述重点来阐述。
“量”与“质”
先生认为推进国民教育,要从量与质两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双管齐下,方能出真效。他先从国家教育部颁《国民教育实施纲领的总则》中分析道:“细审其内容,具见我国教育当局,对于学校教育的症结,量的方面,已有相当具体的解决,设能推行顺遂......惟对于质的方面,仍不免有空泛挂漏之感。”认为部颁上述纲领,如加强实施,在量方面也许有所改观或能达到目标,但同时认为要关注弱势群体,让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在救济失学这方面,除了增加学校数量之外,我们要注意到‘平民化’三个字,经济上能力强大的和能力薄弱的,要在教育上享有均等的机会。”最让他担心的是国民教育在质方面是否有成效?他认为上述纲领对质方面,还是很空洞很抽象,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对于这方面的担忧,他在文中写道:“‘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国民道德之培养’‘身心健康之训练’以及‘养成自立自治之能力’‘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等,均比较对于量的方面之统计,抽象得多。究竟怎样才能养成?怎样才算训练和教授,并没有切实的指示......”在他看来,新颁布的纲领总则,并没有解决教育“质”的问题,这恰恰是我国教育难以进步的主因。
面对部颁纲领总则,立足当年教育现状,先生从教育历史等角度,深度分析为何在质的方面,难有成效之根结所在:“从教育历史来看,我国的教育非但制度不对,而且全般的方针也不对”。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存在几大严重问题:一是教育只是抽象的知识灌注,未及实际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一般的教师们,简直可说是“有教而无育”,多用“抽象智识”来做独一无二的贩卖品,而所贩卖的智识,又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绝不发生关系;三是学生们可说是“有学而无做”。
“教与育”和“学与做”
先生认为“有教而无育”“有学而无做”的教育,都呈物理学上所谓“离心力”的趋势,还要求效果的推进,这真是尤乎其难,简直是痴心妄想,必须要解决“分离状态”。
先生认为:“我国教育上普遍的弊病,就是在“教”与“育”分离,学生们普遍的弊病,是在“学”与“做”分离,坐这原因,就酿成一种“知而不行”及“能言而不能行”的习气”。由此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手脑分离”的现状,出现了“用脑”与“用手”两级:前级的普通称作“智识阶级”......后级的普通称作“劳动阶级”......他认为出现或造成“智识阶级”与“劳动阶级”两级分离现象,是有一定历史了,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积沉下来的顽症,必须要有所改变,非下猛药不可,要走“手脑合作”和“生计教育”方面的改革。
为此,他在文中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那就是“工学双方并进制”和“教作先后交替制”。先生认为只有实施上述”两制”,才能彻底把学校教育与工作有机联系在一起,才是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才不会盲目学习,浪费资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材施教,亦是最能反映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
“工学并进”与“教作交替”
先生在文中详细介绍了何谓“工学双方并进制”和“教作先后交替制”:“工学双方并进制”,就是把学问和工作联络一起,学校的课程,分做两半,一半是上课学习,一半是按时作工,并且所做的工作,不单是一种实习,却是实在谋生......“教作先后交替制”,就是把教育的时期划开,读了一期书,跟着就做了一期工,看其成效怎样?和发生什么需要?兴趣及能力在哪里?才进高一级去读书,使学校教育和个人能力,无丝毫浪费之感。他认为学校方面要根据情况,建立农场、商店、工厂等,供学生做工之用。他归纳这样做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真正实现知识价值,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让知识到实践中再巩固,再提炼;二是不浪费国家与个人资源,是一种最经济的方法;三是在实践中考验一个学生,而学生也能从实践中了解自己的真正兴趣爱好,以此作为是否升级的重要考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先生在文尾总结道:“照这样具体办法的结论,我们要改进学校教育,就要随时随地,参酌这样方针实施,断不能仍照从前教育家们“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案,照样“一五一什”的旧调重弹,整天在那里提倡改革,筹划新制,而实际上学校教育的成绩,仍毫无把握,致蹈了数十年来改进教育徒劳无功之覆辙。”功甫先生作为几十年从事教育者,其实践经验非一般人可比,而他此文完全基于当年教育实际出发,好多观点至今还无法真正落地,还是很值得教育界学习与深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