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风土
2024年12月04日

碗窑“瓷土矿”与制瓷技艺

剑竹 吴云兰

“我14岁就到山上挖瓷土、挑土,四五里的山路,大人挑100斤,我们小孩挑50斤,一天两趟,那时真苦啊。”说起这段往事,朱成贴有些感慨。

今年85岁的朱成贴,一生坎坷,少时读过几年私塾,做过两年的民校教师。在碗窑做过碗,跑过供销,担任过苍南陶瓷总厂的主办会计和厂长等职务,是当时碗窑陶工中的知识分子。朱成贴家现住在紧挨104国道的桥墩桂兰路387号,我们的谈话,不时被门外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打断。这一天是2024年9月13日。朱成贴颇有六七十年代老干部的气质,与人交谈言语清晰,思维活跃……

水土宜陶的碗窑

碗窑手工制瓷技艺是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汀州等地传入。乾隆晚期,碗窑在温州地区已颇有名气,所产民间常用的粗瓷、细瓷,以其耐用、价廉的特性,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而且还远销江苏、山东、台湾等地,窑火兴旺近300年。

碗窑村座北朝南,山青水秀,是水土宜陶的好地方。村落两旁有多条长流的溪涧,村人建造水圳,引水入村,供生产与生活用水。村下溪水川流不息,直达横阳支江入鳌江。上游村镇如莒溪、矴步头柴木丰富,是制瓷的燃料,可放排而下送至碗窑,溪流水路便是碗窑之交通要道。其次是瓷土(白泥),周边山岗储存着丰富的高岭土矿,即瓷土矿。

瓷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因呈白色而又细腻,又称白泥(白云土)。又因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学名高岭土。其质纯的白泥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以及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白泥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等。

碗窑瓷土矿分布于该村的雷公克、竹仔贡、碳窑贡、增瓯、横路、西安阁等,最优为七亩田的竹仔贡和棋盘山西安阁矿脉,土质纯白、软硬适中,单土适宜拉胚做碗。开采方式原始,手工挖掘。朱成贴介绍,当时(50年代)村人开采的瓷土矿是七亩田后山竹仔贡,大贡头的碳窑贡和棋盘山的西安阁。七亩田竹仔贡土质较硬,主要由碗窑下窑朱氏开采,大贡头碳窑贡土质较软,也由朱氏开采,棋盘山西安阁由顶窑人开采。碗窑具体有多少瓷土矿,没有统计,但竹仔贡那座小山,快挖空了。

瓷土的开采方法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露天开采是指在地表浅层含量较高的矿区直接进行开采的方法,适用于矿区裸露、无覆盖层的情况。地下开采是指在地下较深处进行开采的方式,一般需要在巷道里作业。相比于露天采矿,巷道采矿有塌陷等安全问题。据朱成贴回忆,碗窑的瓷土矿巷道大多7、8米,最深的不过20米,但由于没有防护措施,也砸死砸伤过人。当时,有一五凤人被砸死在瓷土矿里。也有人被埋,挖出来后抢救过来。他有一外姓亲戚,人长的高大,力气也很大。一天在巷道里,不小心挖掉土柱,石块掉下来之际,被他双手顶住,并在旁人帮助下,才幸免于难。他每次去挑土,母亲都非常担心,时常交待,不要进巷道。

碗窑早期,挖瓷土和挑土的活计一般归外围瓷土矿所在地盘的居住族人负责,挣取一份苦力工钱,维持生计,逐渐形成“挑帮”。这些外围人后慢慢溶入制瓷业,这也是碗窑多族氏(50多姓氏)聚居的成因之一。如西安阁瓷土,就由棋盘山洪氏族人锄挖肩挑,从早期挑工每百斤几分钱到后期的每百斤一角七分。据说,这些挑工力气很大,挑百多斤不在话下,最多记录是一担350斤。棋盘岭挑泥古道上的蛮石,也在挑工经久浸蚀的汗水下,而没了棱角,用一句民遥说来最为贴切:

第一苦力挑泥工,

腰轻力壮少年艺。

鸡未头啼就爬起,

天天爬尽无头岭。

……

碗窑的制瓷技艺

老陶工稳稳地端坐在“车头盘”(制造陶器时用的木质转轮)外的坐垫上,右手熟练地一扒拉,车头盘便飞速转动起来。接着,他把双手拇指同时插进泥陀顶端中间,随着车头盘的继续飞转,泥陀上端开口处渐次扩大。这时侯,他双手轻轻地往上往外延伸,随着碗沿的越来越高,越来越薄,越来越往外扩展,一个碗坯就基本出型了。

完成这一手工制瓷技艺拉坯过程的老陶工是我县市级非遗传承人余振镘。这一天是2024年3月24日,余振镘在作坊里为我们做了一场陶艺秀。2002年10月1日开始,苍南县旅游部门在碗窑现存的陶瓷作坊里恢复了一个车区,从当地尚在的窑工中,指定较年轻的余师傅为陶艺师,随时为游客提供古法制碗表演。余振镘今年75岁。当年为避明末之乱,他的先祖自福建省连城县内迁至蕉滩碗窑,并以原籍旧业——烧制陶瓷器皿为生,传至余振镘这一辈已11代,代代皆为陶工。就像大部分的碗窑子弟一样,余师傅只读过三年小学,13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碗。待与陶土混得透熟后,余振镘也成年了,父亲才让他正式上工。

余师傅说,外来的游客常捧着土黄色的泥碗舍不得放手,非要带一只回去不可。游客走后,其余的泥碗就被余师傅掷回陶土堆,回复原形。我们问他,你做碗的瓷土来自哪里?余师傅说:“外地购买的,本地已不开采了。”

碗窑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可分为十八道工序。选料备料方面分“采矿、挑土、粉碎、淘漂、晒泥、练泥”,这六道工序关键在后三道。将粉碎达到一定细度后的瓷土放进淘漂池,淘漂池往往有四五个一字排开,经多级淘漂沉淀,晾晒脱水至一定含水率。再将晒干的泥研细与池中的稀泥伴和,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使泥中的水分均匀,凭经验以适宜拉坯成型为准。

手工制瓷方面分“拉坯、晒坯、修坯、画坯、上釉、刮脚”六道,技术含量高的是“拉坯”“画坯”。拉坯往往要二三年才能学出来,画坯由女工操作。常见的手绘花纹有梅兰菊竹、鱼虾、鸡鹅、瓜果、人物等。碗窑村的绘花属釉下彩,颜色偏蓝、绿、赭红,较素淡。

烧制验收方面也分“扛碗、装窑、烧窑、出窑、开碗、验收”六道,其中“烧窑”最见功夫。碗窑采用窑炉有阶级窑和龙窑(碗窑人称蛇仔窑),烧窑由火炬开始,直烧到第三个窑间,温度达700-800度,火炬熄火,封上窑门;第三窑间上火,温度烧至1100度许时,熄火;转至第四窑间……每间约烧6~7小时,整条窑烧毕约2昼夜。烧火师傅要经验丰富、手艺超群,每个窑门要配备2位,轮流上阵。

十八道工序是碗窑的习惯说法,当然还有一些辅助工艺,如釉料的调配;青花墨料的研磨配比;匣钵的制作及匣与匣码放衔接用到的生泥“土蛇“;软硬瓷土的配比;盾头及座脚的制作等等。(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制瓷人的故事

碗窑目前健在的老陶工还有20多位,朱成贴就有一手出色的手工制碗技艺。碗窑少年,浑身流淌的尽是陶瓷工艺的血液。朱成贴在15岁时,便跟父亲到窑间学做碗。他的父亲朱友针(1986年谢世),幼年天资聪颖,受族人器重,得以享受族产资助,在碗窑石壁脚故宅就读私塾。他9岁丧父,被迫放下书本,当起了学徒,并很快就独当一面,制作完成的碗坯常受长辈们的称赞。但朱友针生活的年代历经抗战和内战,时局动荡,瓷碗市场时好时坏。碗市不景气时,再好手艺做出再好的碗,也没人要。陶瓷手艺人在当地只得停下手中活计,另觅生路。成年以后的朱友针只身前往景德镇、龙泉、温州的西山与角山、瑞安的梅山等陶瓷产地去当做碗师傅,赚取工钱养家糊口。到了临近解放,也到了他的不惑之年,他凭着30余年做碗生涯的积攒,终于在碗窑的下窑购置房产,又置建两间作坊车间,亲自为自己的产品取“朱仁记”商号,自产自销各种规格的日用瓷产品,家道也从一贫如洗逐渐达到了殷实。

关于朱友针的制瓷技艺,一直到了2009年“石壁脚”创建碗窑博物馆时,老辈乡亲们才告知,让博物馆必须展示于馆中的关乎他的事迹:那是1956年,原平阳县组织评选工农业劳动模范。碗窑已经是集体经济体的日用瓷器厂,隶属于平阳县第二轻工业局。当时的劳模是按行业系统分名额评选命名的。县里来人在碗窑评选产生一名劳模,那时的人是认真公道的。他们组织全碗窑工匠进行比赛,夺第一名者,只要政审没问题,就是当然的劳模。朱友针就是这次被动员参赛的,结果夺得了碗窑做碗工艺的第一名,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平阳县工业系统劳动模范”。次年,碗窑车间的领导出于好奇,也为了再次验证他“既好又快”的手艺,是否兼备使每个碗坯都能达到规范标准的功夫,让他再做一个与一年前比赛时同样规格的碗坯,取来头年比赛时留置的、同样出于他手的碗坯,进行合口比对。在众目睽睽之下,时隔一年的两个碗坯竟然严丝合缝,达到了毫厘不差的程度,这一下更令碗窑的同行们叹为观止。

一堆普通的陶土,到了心灵手巧的碗窑人手中,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过去的碗窑,大部分人都会这门技艺,可惜现在随着一些老窑工渐渐故去,会这门技艺的人已所剩无几。那些斑驳的、发人幽思的瓷土矿,也早就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