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风土
2025年03月17日

苍南最早的陡门在哪里

陈如亮

苍南最早的陡门在哪里

水利设施“陡门”有时也写“斗门”,不过文史资料上大多写“陡门”,但《辞海》里只有“斗门”的词条,注释为:“农田灌溉系统中最小的固定渠道的水闸”。显然这个定义有点狭义了,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陡门不仅用于调节水位、灌溉农田,还在防洪排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滨海地区陡门的修筑还可以抵御海潮侵袭,储蓄淡水,开发滨海土地。“上蓄流泉,下捍潮卤,潴其不足,泄其有余”。为方便行人往来、休闲,一般陡门都与桥梁联建,称陡门桥,有些陡门旁还建有亭台楼阁。据民国《平阳县志·水利卷》内容,在有明确记载始建时间的陡门中,万全乡六都沙塘陡门和慕贤西乡十六都鲸头石競陡门最早,沙塘陡门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45),石競陡门建于宋绍兴间(1131—1162);其次为金乡灵峰乌屿山旁的乌屿陡门,由夏口林仲彝于宋淳熙八年(1181)建成,至今遗迹仍在。但根据明《永乐大典·温州郡志》的记载,金舟乡二十二都的蒋潜斗门更早,建于宋嘉祐间(1056-1063),是老平阳县内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陡门,比沙塘陡门约早80多年,比乌屿陡门约早120年。是当时的县令建,自阴均斗门作,遂废。那么蒋潜陡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虽然有个别文史研究者提出了观点,但仍缺乏有力证据。

根据《永乐大典·温州郡志》的记载,乌屿斗门与蒋潜斗门东西相望五里。以乌屿陡门为中心,东西相望五里会有两个点,打开地图,我惊奇发现,这两个点是元代“瀛洲三杰”中两位名人的故里。乌屿陡门正东五里是夏泽村,“瀛洲三杰”中的林齐(字希颜)就住在这里,“瀛洲三杰”的老大陈高在《送林希颜归永嘉序》文中写道:“林氏世多文人,希颜之从大父碧梧先生、严父伯舆先生皆饱学笃行君子也。”说明夏泽有林齐家族世居,开垦年代可能较早。据村民相传,夏泽最早村名是“下泽”,因此处多水泽地、地势低而名,此处紧邻舥艚,距海甚近,宋代在此建陡门的可能性较大,但夏泽属于二十一都,而蒋潜陡门是二十二都,因此蒋潜陡门不可能在此处。乌屿陡门正西五里正是苍南有史以来最伟大诗人陈高(1315—1367)的老家小河川底,此处也归属二十二都。陈高为自家族谱作序写到:“而吾族则在五季时,自闽之长溪赤岸,避乱迁居平阳,今已四百余年,入宋为乡之望族。”宋代时小河川底陈氏就是金舟乡望族,而且邻近有个村名是陡门底,那蒋潜陡门在此地的概率较大。原苍南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杨道敏主编的《话说苍南》也认为蒋潜陡门在此邻近:“蒋潜陡门又称新潜陡门,位于钱库镇章均垟村陡门宫边,……20世纪70年代大旱年间,有章均垟村民从桥底捞出大块闸门松木板。今陡门宫文澜桥石桥柱上尚留有新潜闸门板滑槽。”不过从地图上测量,章均垟陡门宫离乌屿陡门直线距离不到3里,与《永乐大典》记载也有差别。

有趣的是,在明代的《永乐大典》《弘治温州府志》里记载的是蒋潜陡门,没有新潜陡门。而在明隆庆五年刊、清康熙增补的《隆庆平阳县志》和清代的《康熙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等史志里记载的是新潜陡门,没有蒋潜陡门。从字面上看,新潜陡门应该是重修蒋潜陡门后的新命名。现存文史资料中,清代夏口名宦吴乃伊(1775—1844)的《聚珍本》里收藏有本族吴子用写于元至正三年(1343)的《新潜陡门记》,应该是记录新潜陡门最早的文章,全文如下:

陡者,水之疾流也;门者,水之关键也;新潜者,建造维新而居于内地也。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飓母为虐,海水群飞,浩浩汤汤,城不没者三版。吾乡遵海滨而处惊风骇浪,非一二陡埭所能支。一望波涛,尽成泽国。异时海恬水落,河则咸淡交流,田则变为斥卤,非有以灌溉而荡涤之,则漉沙构白,皆成龟坼之形,何以成膏腴而登禾稼?于是我震中公忧之,率西水浒逝彼。百泉有水自西南来者,汇若淇澳,清可沁脾,而惜乎壮流,活活适归于无用也。公曰:“是实为陡以蓄之,乃斥槖中金,依桥为柱,累板为闸,内蓄清流,外排浊浪,田资灌溉,而又有霉雨秋霖相为洗涤,不逾年而厥,田下下者皆成沃壤矣。夫地上有水,为狮山下出泉,为蒙公得其用,而为水泽,节雷地豫节者,节其流也豫者,民悦豫也,公盖通于《易》矣。是为记。

从本文内容看,新潜陡门应该不是蒋潜陡门的重修,而是在宋乾道二年后由夏口村吴氏族人吴震中新建。新潜陡门具体位置文中没有写出,但其中一句“为狮山下出泉”引起我的关注。狮山就在金乡城内,从文意理解,金乡狮山下涌出泉水成河,这河水被新潜陡门蓄住了。从狮山中部到章均垟陡门宫直线距离有5公里,而且狮山位于章均垟东南方,不是文中所说的西南方,所以新潜陡门不会在章均垟陡门宫附近。新潜陡门很有可能在狮山附近,而狮山附近,恰恰有一个村名和陡门有关,这个村就是倒桥村。

倒桥村属二十二都,位于金乡城东门外,有陈、黄两姓聚居,都是清初从外地迁入,陈姓二世祖有一座坟墓是在清乾隆年间建的,墓碑上刻的居住地就是“斗桥”。也就是说清代时,倒桥村的真正村名是“斗桥”,因此地流行金乡话、闽南话、蛮话等三种方言,传来传去,就讹成“倒桥”了。明代时此处名称还是陡桥(斗桥),《明史·赵炳然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其年(1563嘉靖四十二年),继光破贼,濒海余寇流入浙江,官军迎战于连屿、陡桥、石坪(砰),斩首百余级。新倭复犯石坪(砰),将士乘胜歼之。”“连屿”就是现倒桥村的邻村桥头连村,古代桥头连村四周小河环绕,相当于一座孤屿,通过可活动木板与外界往来,故名“连屿”,清代后在通往珠明岭方向建石桥,改名桥头连。石坪即石砰,史料上两者一直混写,位于金乡海滨。从石砰翻越云台山经珠明岭到就到桥头连、倒桥、金乡城。《明史》中记录的这场大胜仗,就发生在金乡城外,也说明明代时,倒桥村真实村名就是“陡桥(斗桥)”,此村境内必有古陡门。难道新潜陡门或蒋潜陡门就在倒桥村内吗?

倒桥村境内有一条内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是完好,八十年代后部分被填没建房和建路,内河上的三座桥也在那时被毁。这条内河的上游在村的东南方,在接近珠明山麓庙湾山处有东西两条分支,西支接纳来自甘溪、湖里方向的源水,东支接纳来自凤凰山、杨梅山一线的源水,也就是金乡城南向诸山的溪水都可以汇总到此处,明洪武二十年金乡建城开挖护城城,破坏了原有水道流向,护城河东壕可能是人工开挖,如果是这样,包括金乡城内狮山的溪水也是流到倒桥内河上游的分支处,而此分支处南边现教堂位置,也有一个小地名,叫潜垟底,可以解释为蒋潜垟的底部。内河上三座桥,每座桥间隔约百米,形状很奇特。南边这座只有一块桥板;中间这座三间三板结构,但只残留东部三分之一桥;北边这座也是三间三板结构,却只残留西部三分之一桥。村中七十多岁的老人说从小看到就这样子,村民戏称这两座残桥互斗,故称“斗桥”。如果中间这座桥为蒋潜陡门桥,北边那座桥为新潜陡门桥,也可以解释通《新潜陡门记》中“新潜者,建造维新而居于内地也”这句话,在旧陡门旁再建新陡门,即算维修也算新建。包括《永乐大典》等史志有蒋潜无新潜、《康熙平阳县志》等史志有新潜无蒋潜的现象在此也说得通。

如果蒋潜陡门就在倒桥村,那章均垟陡门宫旁边的陡门是什么陡门?难道《永乐大典》中“乌屿斗门与蒋潜斗门东西相望五里”有错吗?实际上,史志资料总体都是准确的,但小部分错误也是有的,比如乌屿陡门,《永乐大典》里记载建于乾道四年(1168),而刘绍宽编民国《平阳县志》时实地勘察,发现陡门岩石上的铭文刻得是宋淳熙八年(1181)。

杨道敏在《苍南老桥梁·文澜桥》一文中有提到:“明隆庆《平阳县志》和清乾隆《平阳县志》称陡门底村为滩头”,也就是章均垟陡门宫周围一带名为滩头。而清康熙《平阳县志·水利》里也有记载滩头陡门在金舟乡,那章均垟陡门宫旁边的陡门很有可能就是滩头陡门。

蒋潜陡门或新潜陡门在倒桥村的实锤证据是没有的,但根据陡门建设规律,在抗御江海危害时,陡门建设也是由内向外不断扩展,根据地形图,倒桥陡门在古代江南垟是最靠近山丘位置的,即使它不是蒋潜陡门,也是苍南最早的陡门,只是不确定名字罢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