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综合
2025年08月11日

无人机“扫盲” 电子码“治疤”

靶向整治环境违法问题上新招

本报讯 (生环) 为强化区域环境监管效能,靶向整治环境违法问题,近期,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依托无人机巡航系统构建常态化“陆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并创新污染疤点管理机制,提升治理精准度。

聚焦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重点,该分局充分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对地形复杂、隐蔽性强的生态敏感区域开展全方位、地毯式排查。在近期的一次执法行动中,钱库镇某山坳处通过无人机实时传回的高清影像显示,一处隐匿于山林中的非法熔铝加工点正在进行生产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大量废铝灰渣露天倾倒在周边林地。执法人员据此迅速锁定该无环保手续、无除尘设备的非法加工点,并立即展开查处行动,成功构建形成“高空筛查-精准定位-快速处置”的联动机制。

无人机凭借其机动灵活的优势,有效突破了传统地面巡查的地形限制,实现了重点区域立体化、全覆盖监测,大幅缩短了污染行为发现和处置的响应时间,切实解决了环境执法中存在的监管盲区多、处置时效慢等痛点。

在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行动期间,执法人员发现灵溪镇一处近百亩的空地长期存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违规堆放问题,且夜间偷倒现象屡禁不止。这类污染“疤点”往往面临“发现容易定位难、看得见却管不着”的治理困境。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苍南分局创新探索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利用智能手机的水印功能,为每处发现的污染疤点拍摄包含精确时间、天气状况、详细地址、GPS经纬度等完整信息的照片,生成具有唯一性的“电子身份证”。通过微信扫码即可快速准确定位,实现问题点位的精准识别。

这一方式有效解决了环境问题在上下级转办、跨部门协同过程中,因缺乏明确参照物导致的“查无此地”的问题,避免了部门间转办时因位置不明需反复电话问询的状况,大幅提升了问题流转和定位效率。这一创新实践在问题整改过程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形成解决合力,推动“数据多跑路,让人员少跑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